民主基礎宣講心得分享

作者: 
游敏傑律師

        其實,筆者從參與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的種子教師培訓,到開始協助中心進行民主基礎系列講座,或法務部執行必要命令的宣講活動,至今也只是堂堂邁入第二年,因此,嚴格說來,筆者在法治教育的領域並不算是經驗豐富。不過,正因為這樣的機緣,使筆者才有機會從過來人的角度來野人獻曝,跟各位分享一些對民眾宣講時的「起手式」,希望能提供給有意參與法治教育的朋友做為參考。

       總的來說,本中心進行法治教育宣講的對象,基本上是以國中、小學生、教師及一般社會民眾這三類為主,前二者中心這裡都有充足的教材可以利用,講師倒不必憂心,但若是要對一般社會大眾的宣講,筆者則建議講師應自行準備簡報、講義,以適應各種不同的宣講場合與對象。以下則是筆者就自身經驗,整理一些對社會大眾宣講時的心得或經驗,並按宣講的時序摘要說明如下:

一、吸引聽眾的開場方式:

        正如我們所瞭解的,法治教育向下扎根中心所選擇的四個討論主題,分別是「正義」、「責任」、「隱私」及「權威」,不過,由於除了權威以外,另外三個主題(概念)則是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便常接受或使用,在宣講時多數成人聽眾經常會自覺得對這些主題的內容「感覺良好」,因此宣講者一開始時並不太容易引起一般民眾的注意或重視;其次,除了成人聽眾的既定印象難以摒除外,在宣講時的配合度與回應方面,成人聽眾其實要比國中小學生或教師還要來得被動、保守太多。有鑑於此,筆者建議宣講者可以選擇有趣的短片、小故事或趣事作為開場,再接著討論該次的主題;同時,筆者也建議先讓聽眾知道接下來的宣講內容,對他(她)是可以有所幫助(利益)的(要誘之以利),例如:可以提供民眾一個教導孩子講道理或在日常生活中排難解紛的思考工具。

二、引起共鳴的相關案例:   

        在進入內容討論之前,為了喚起聽眾對宣講議題的回饋,案例選擇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畢竟一般人總還是容易對自己感到興趣的事物,投以較多的關注(不同對象、不同年齡層的聽眾,重視議題也不盡相同)。以「分配正義」為例,案例的選擇可以從重大時事新聞(例如:智利礦工僅存的糧食要如何分配)或國家社會新聞(例如:賦稅公平、健保費率改革等),到一般人日常生活瑣事(例如:為什麼要設博愛座?),甚至是電視節目情節,都可以成為講師宣講時的案例。此外,筆者建議講師應該儘量發揮創意,多準備一些案例以備不時之需,可以在發現聽眾的取向後,持續投其所好以刺激、誘導聽眾持續、漸進地進行深度的思考,即使討論偏離了原本講義的安排,也不需要刻意中斷討論拉回講義內容。值得附帶一提的是,一般聽眾都不願第一個發言回應,這時我們可以點一位時常喃喃自語的聽眾,聽聽他的意見,而一旦第一位聽眾打破了沈默,很快就會出現不同的意見,接著,便更有可能出現我們所期待的「討論」過程。

三、說服聽眾的成功簡報:   

        無論是在求學過程、會議報告或客戶提案的過程中,相信各位準講師們對於「簡報」應該都不陌生,不過,究竟應該如何讓簡報成為「不只是傳達資料,更要能說服聽眾」的工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商業訊息傳遞專家韓明文指出,一個成功的簡報流程(4P):始於「準備」(Prepare),再來進入「簡報製作」階段(PowerPoint),接著簡報者必須展開「練習」(Practice),最後才是「口頭報告」(Present)。而面對一般的聽眾時,筆者認為這四個簡報製作的流程中,尤以「事前準備」與「製作簡報」最為重要,茲簡要說明如下:

    (一)事前準備:確認宣講時的目標、對象與時間。

        法治教育中心在安排講師進行宣講前,大多會給講師一定的準備時間,並會在數日前向講師索取該次宣講所需要用到的講義與簡報檔,因此,筆者建議講師在接後前要先確認宣講的對象(國中、小學生、教師其實比較好掌握,但若是要對一般民眾宣講,則建議要先向中心確認該次宣講有無特殊目的(例如:執行必要命令),同時並確認是什麼樣的場合、聽眾(對象)大多數是些什麼階層、按過去經驗人數大約若干,以及宣講的時間大約是幾個小時。

    (二)製作簡報:

       筆者建議講師在確認目標、對象與時間後,首先應花點時間思考簡報的大綱,並將可在簡報中使用的資訊分類整理,並按照大綱決定鋪陳方式;其次,筆者建議講師可以利用簡報範本、底圖設計出切合議題且具個人風格的簡報,讓聽眾耳目一新;最後,但卻也最為重要的是,講師在簡報時想傳達的訊息縱有千言萬語,簡報仍宜僅摘錄重點、關鍵語句,盡量在宣講時讓聽眾聆聽你(妳)的說明,並與你(妳)有所互動(問答),且在製作簡報時要直入重點避免長篇大論,以免讓聽講者有照本宣科的感覺。

四、關於場面控制二三事:

     (一)面對經常出現的昏昏欲睡型聽眾,建議應事前準備令人莞爾或捧腹卻又與主題相關的趣聞或笑話,以備不時之需。

          分享笑話一則:離婚的笆比比較貴(有關剩餘財產分配、分配正義)

      (二)面對較少出現的滿腹委屈型聽眾,建議適時的給予發言的機會並給予回應,但須避免討論離題太遠,或可表明願意在宣講後再私下討論,以免影響其他聽眾的時間。

      (三)注意控制Q&A,提問過於踴躍時,要記得限定提問數量或簡要的回答,注意控制演講的時間;但更重要的是,同道們應該注意不要讓Q&A淪為法律諮詢時間。

      (四)無論是講師自己或在與聽眾的問答過程中,都應該摒除政黨傾向或立場。政黨傾向或政治立場,並無助於實質解決問題,這一點可以從最常見也最令人詬病的「政論節目」裡獲得驗證。在那裡,萬能的政黨傾向從稅制改革、二代健保、公務人員18%優存、軍公教課稅與否等,已幾乎能「包括但不限」地左右名嘴們對各項議題的看法與結論,且就算難得提及了公平正義一詞,「公平與否」往往也只具有「語助詞」或「發語詞」的作用,並不作為實質立論、批評的依據。因此,筆者建議宣講時不宜顯露任何政治情感傾向或立場。

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對一般民眾進行宣講時,講師經常會被要求提供「簡報」檔,而通常這種情形,講師只需事前提供簡報檔即可,不過,為了避免「意外」發生(例如:PPT版本不相容、字型缺乏等),筆者仍建議講師應自行攜帶筆記型電腦,並攜帶備用電池或電源線,以免發生投影片播放失誤或中斷的問題;至於一些先進喜好使用的雷射光筆、換片遙控器等,筆者則建議講師按照自己的演講習慣即可,不需刻意準備。此外,如果講師需要自行攜帶講義時,事前一定要確認講義的數量充足,且不適合使用事務所回收紙張印製簡報紙本。

        以上,即是筆者根據自身經驗整理出的一些心得及建議,希望能提供給有意參與法治教育的朋友做為參考,當然,其中仍有諸多不盡理想之處有待改善,還請讀者海涵見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