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研究主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訪問北市中正國小李惠芬老師談公民行動方案課程
(攝於2015年公民行動方案進階工作坊)
積極求知創新的老師
『可能其他人重複一直說好難、不可能的時候,我已經把想做的事情完成了!』這是李惠芬老師選擇用來克服挑戰的態度。我們請她聊聊如何踏出公民行動方案課程的第一步。她把記憶拉回2012年,「那時候我有參加『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舉辦的公民行動方案工作坊,覺得這個課程不錯,培養讓學生研究一個主題的能力。學校大部份是在自然科學,在人文科學並沒有這方面的嘗試。」
(攝於2012年公民行動方案工作坊)
行動派的李老師,參加工作坊後,她即知即行,而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因為『拉夥伴一起參與』,向來是她的風格。到底她用什麼方法找夥伴呢?「研習回來,我就跟老師們組社群,推薦大家《公民行動方案》,大家同意,我就找陳端峰老師(時任工作坊講師)來幫忙指導。社群夥伴也讀《公民行動方案》的書」。
大夥兒在社群裡共學共讀,「指導加上閱讀,大家對於步驟就更清楚了。我就問大家『願不願意來做做看啊?』其實老師如果了解(課程),他就願意做了!老師自己會去喬時間」。
引出老師實施課程的意願和自信,是很關鍵的起始點。於是就在一小段充電時間完成後,李老師開始跟一位中年級老師合作,她們利用綜合領域的課程時間,帶領全班學生做公民行動方案。雖然點燃火苗的人是她,但是參與整個過程的老師,不只她們二位,她說:「我去班上幫忙帶(教),其他幾位老師會去看上課,也幫許多忙,例如協助指導製作檔案、海報、幫忙同學練習如何上台發表方案。大家對整個過程就會有基本的了解。之前老師不了解的時候會以為很困難,但是看過一次、參與後,會覺得讓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很好!」
(攝於2013年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
走過實作歷程,李老師看到的是:『學生是空白紙,重點在老師。老師如果對公民行動方案很清楚、帶領學生去找問題、問他們這個問題可以解決嗎?然後學生會去找資料。老師如果確定性不夠,課程後面的東西就會不見了。所以關鍵是在老師。學生處理一些細部的東西可能會跑掉,老師要能夠把他們拉回來』。
雖然是在綜合領域來實作公民行動方案,但是李老師建議施教者也可以用數學、統計的方式去呈現團隊蒐集而來的資料,她說:『課程統整的精神是學生從學科學會的能力,能放在一個研究主題上呈現出來,那就是知識統整。公民行動方案就是需要統整能力在行動裡面呈現出來,例如學生在數學科學會的能力,能遷移到公民行動方案,表示學生學到的東西才是有用的。孩子不只在研究、還要去做行動」。
公民行動方案的目的是要影響公共政策、使公共問題獲得真正根本的解決。不同年紀的學生適合解決的問題方向,是否應該全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對此李老師沒有懷疑,她的心得是『題目由孩子去決定是最好的。可是過程裡面,你要去跟學生對話,讓他知道這個問題是大到什麼程度、它的迫切性在哪裡。孩子去蒐集資料再回來對話,來來回回。老師你不能主導、小朋友也不喜歡老師你主導。不然就好像老師在出功課叫學生做,又回到傳統教學。所以放手給孩子主導,孩子的行動力才會出來。老師透過提問,孩子觸角一直出去,會覺得很有趣、是摸得到、看得到、又可以處理的,他那種存在價值就會不一樣』。
公民行動方案的題目大小範圍,也是常見的疑問,她建議:『在學校裡面,小朋友做校內的題目當然是最方便,觀察、蒐集資料比較快,老師帶課程也比較容易,新手教師也應該是從學校問題開始。不然範圍太大、裡面要處理的問題會更多,社區問題通常難度高、範圍比較大。從小問題按部就班、再逐步擴散到大的社區問題」。
等到循序漸進的熟悉模式,她認為小朋友可以自己一個人、三四個人或者更多人去利用課餘時間做研究,不論是『題目擴散出去』,或者跨出去「跟其他學校學生合作、或者只是針對共同題目交流意見」,都是可行的。同學也可以在社團活動做公民行動方案。
公民行動方案課程真正的最大收穫者
『關鍵是老師懂得公民行動方案的精神,就會去教。』這是李老師重複強調的重點。實作公民行動方案課程,她認為其實『成長最多的是老師,會有一個新的課程觀,對老師來講是一種新的課程的模式。我們既有的模式是,這單元教完接著教下一個單元。有些課程是同學上台報告完畢就沒了。很多時候沒有真正實地去踏查、去做分析。我們學校以前也做過類似方案教學的方式,跟公民行動有些精神是一樣的,只是它跨的未必是公共政策、只是學習方案』。
(學習共同體公開觀課後進行議課)
不過,即使老師對公民行動方案的接受度還算蠻高的,課程嚴峻的挑戰之一在於需要持續做、遇到困難還得再回過頭從前面步驟重來,所需花費的時間心力,難免會引發意願下降。李老師覺得協同教學是很好的模式,「如果有兩個或三個老師合作,遇到什麼困難可以互相討論」,以現行學校文化來說,她認為透過社群是最好、也是最容易切入的方式。
老師可以從社群獲得團體動力,除此之外,學習共同體還需要哪些學校以外的資源呢?她建議基金會可以提供即時諮詢,比方說老師遇到困難時,可以透過電郵、電話、網路社群等傳播工具來尋求協助,另外,也可以聯絡別的基金會協助老師,她舉例說明曾經執行一個研究計畫,要找出校園內存在大量黑冠麻鷺的原因,卻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直到向野鳥協會諮詢,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學校落葉很多、以致蚯蚓很多,持續引來黑冠麻鷺築巢繁衍。『老師的觸角要伸出去!』她用堅定的語氣給了這項建議。基金會的專業資源就是老師可以善用觸角探詢的對象。
李惠芬老師從公民行動方案的學員、實際教學者,受邀成為初階工作坊講師,再成長到進階工作坊講師。在創新求變的路上,她謝絕坐等愁城,也不把潑冷水、不看好的酸質話語放在心上。她是積極求知、善用創意、樂於分享、能量滿滿的行動派。
>>第五屆公民行動方案全國學生競賽(進行中)
>>什麼是公民行動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