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全國公民行動方案競賽高中組特優「鉛筆藍圖」參賽心得分享

作者: 
鉛筆藍圖總召集人/建國中學學生 傅瀚柏

從看見到實踐——一場學生與社會的對談

認識・失敗・理解

  在得到2024-25年全國公民行動方案競賽特優之前,我曾是一名在上一屆初審階段即遭淘汰的參賽者。

  2023年底,我組織一支由七所學校、近二十人組成的團隊,針對動物保育議題參加公民行動方案競賽。由於時間緊迫,備戰期不足兩個月,我未能深入理解教材所提及「四大步驟」之內涵,導致團隊方向模糊、進退失據。

  2024年九月,我參加基金會舉辦的「公民行動方案菁英人才培訓班」,在執行委員陳端峰老師的指導下,重新釐清「四大步驟」的意義,並真正體會公民行動方案背後所蘊含的「公民參與」精神。那時,我心中再次參賽的念頭悄然萌芽,而「鉛筆藍圖」亦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

  鉛筆藍圖的誕生並非為了競賽,而是早在報名之前即已成形。2024年春,我創辦「鉛筆藍圖」,一個由來自全國、不同年齡層學生組成的社會倡議組織。我們深信「學生有權,得到一個好的教育」,致力於串連學生、家長與教師的多元視角,讓社會聽見高中生的聲音,並正視教育環境的現實與問題。

  2024年十二月,鉛筆藍圖發布《自學生角度論教育實務之現況》白皮書。透過多場訪談、問卷、文獻分析與生活觀察,我們針對教育現場歸納出三大訴求,其中之一便是推動「教師離線權」的落實——希望教師在下班後能真正獲得喘息空間,達成勞逸平衡。這不僅對教師有益,亦將提升教學品質,最終回饋於學生與整體教育現場。

  2025年二月,我們舉辦一場記者會,成功引起媒體關注,數家報社報導相關議題,使社會大眾更加理解與支持。教育部及立法院法制局亦分別正面回應,正是實踐行動方案中「與政府溝通」要旨的具體成果。

是學生,更是領導者

  在台灣,一群以公立學校學生為主的團隊主動參與公共議題並不常見,關鍵在於多數公立學校缺乏資源支持學生實踐理想。因此,我與夥伴透過人脈與社群逐步招募成員,壯大鉛筆藍圖,使其發展至今日規模。

  從租借會議室、安排訪談、撰寫新聞稿到召開記者會,全由我們親自規劃執行。這樣的模式優勢在於不受限制,能忠於實踐學生所期望的行動;但同時,也面臨資源不足、經驗缺乏等挑戰。作為總召集人,我參考許多由學生創立的組織模式,帶領團隊建立組織制度,凝聚共識,一同朝目標前進。身為學生,更能理解如何帶領同儕、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學生的團隊,而非大人眼中的樣子。這正是鉛筆藍圖與其他參賽隊伍最顯著的不同。

  我衷心感謝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推廣公民行動方案精神,並舉辦此競賽。也因為這個平台,讓更多當代學生在這個重理輕文的社會氛圍中,意識到自己能以行動實踐教育,將知識轉化為力量,讓社會真正聽見高中生的聲音。

【本文僅供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於該會與著作權人雙方約定用途內使用,並受相關法律保障。】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