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方案教學】學生實作心得-改變由了解開始

作者: 
蔡曉松/(國立桃園高級中學)

      「公民行動方案」,一套陌生的課程,是我在高一選修課「小論文專題研究」中偶然接觸到的。

  當初在選修說明時,師長們就戲稱「小論文專題研究」是給不怕累死的人選修的,事後同儕也常以不可置信的神情來面對選了這門課的我。會選擇這樣的選修課程,除了一股想接觸不同事務的傻勁外,最重要的還是對社會科濃厚的興趣。

  於是,「小論文專題研究」的指導老師就帶給了我們所謂「公民行動方案」的課程。
 
  「公民行動方案」的根本,從發現問題開始,同學們分成小組討論,在我所屬的小組中,我們開始思考生活周遭遇到了甚麼樣的問題,而各式各樣的問題又應該要怎麼樣去嘗試解決?想當然,討論不斷碰壁,許多問題都比想像中複雜,但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意外碰觸到了「垃圾處理費徵收方式」的議題。
    「垃圾處理費徵收方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舉桃園為例,根據台灣自來水公司提供的資訊,桃園縣的垃圾處理費徵收方式為用戶用水每度代徵3.7元垃圾處理費。垃圾處理費的徵收方式,主要就以台北市、新北市行之有年的「隨袋徵收」,與全臺多數縣市採用之「隨水徵收」為兩大主流。「隨袋徵收」是由政府統一販賣專用垃圾袋,以購買垃圾袋的方式徵收垃圾處理費;而「隨水徵收」則是藉由住戶用水量之多寡決定徵收垃圾處理費之大小。
 
   就這樣,「思考「隨水徵收」是否公平,而「隨袋徵收」是否更適合桃園縣市」成為了我們小組研究的主題。在有了討論的方向後,小組成員們開始進行研究,我們在網路資訊與研究論文中尋找有關垃圾處理費的背景知識,同時,我們也編寫問卷,前往台北市、新北市進行調查,希望得知市民們對於「隨袋徵收」的看法。最後,我們得到了結論。「隨袋徵收」在實施多年後,普遍受市民認同,但市民們在實施前期對於政策本身的不理解卻成為了相當大的阻力。於是,我們更進一步的藉由市長信箱,來向台北市的環保局詢問此項政策。事後得到的回覆也與我們的結論互相吻合。
 

  在課程的尾端,我們開始探討如何能成功實施這樣的環保政策。藉由社群網站傳播訊息、加強宣導政策的內容、實施前期免費發送垃圾袋、解除「要買垃圾袋就是多花錢」的迷思……等等,各種意見與實行方式藉由小組成員們的拼湊慢慢成行,最後在成果發表的課程中也得到了評審老師們的肯定。

      最後,在這樣的實施計畫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實際了解一個政策的力量。當我們遇見現況下種種認為不合理的問題時,如果想要改變問題,讓現況變得更美好,對問題本身的詳細了解是必要的。在搜集資訊的過程中,與政府機關的接觸、實際走上街頭發送問卷的心情,都讓我更能切身體會「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意識。這樣的實際參與的精神和經驗確實帶給我很大的力量,也讓這門跟社會科學有關的選修課程顯得更有意義。感謝所有曾經幫助與指導我們完成「公民行動方案」的老師們,和曾跟我一起為這個方案努力的小組成員們,如果可以,也希望這樣的課程與實際參與的精神能夠繼續被推廣,讓更多學生都能得到這樣寶貴的經驗。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是我對「公民行動方案」深刻的體會。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