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中的正義與隱私教學演繹
【2012年民主基礎系列種子教師培訓】活動記錄
本會於8月20日至21日假高雄市教師會會館辦理民主基礎少年版《正義》即《隱私》的教師研習,分別由陳麟祥老師和林函緹老師擔任講師。以下內容是整理自學員在第二天分享其對於陳老師正義課程的學習心得,以及林函緹老師回應學員的意見。
《正義 》課程的學習心得
【學員分享】(一)
1.第一部分:匡正正義
講義的第七頁「解決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我覺得對於第一線教師在處理許多師生衝突,或者面對學生一些問題的時候,這些應該是對導師有很好的幫助。也許基金會未來可以結合,例如在教學準備日的時候,跟學校接洽。可以讓更多老師有機會接觸這些東西。在教學現場具體處理一些學生問題的時候,老師常「從錯誤中學」,而這套思考工具可以協助老師去做思索。
2.第二部分:程序正義
基金會在高雄辦理的研習活動我應該都沒有錯過,但是我具體用在自己的教學裡面,我大概都是利用暑假。因為在正式的教學裡面,會受到限制,尤其進度。學生也會問「老師,你有在上課嗎?你在幹嘛?」即使有讓學生分組討論,但是還是不太習慣。所以,對老師不習慣,對學生不習慣的時候,要把它放在正式課程,就是選擇把它放在暑假。因為如果你突然要教師從一個傳統的教學者變成「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方式,其實我們老師不見得有那個裝備。
由於我前陣子接觸到微型教案的概念,我發現可以不用給自己這麼多壓力,只要教師在那一堂課裡面,還是有維持自己正常的教學,然後在裡面的5到10分鐘進行小小的調整,例如講義第九頁「解決程序正義的思考工具」,可以用在國中二下公民課的「法律與生活」,比如罪刑法定原則諸如此類的運用。透過微型教案,你可以開始在每一堂課裡面,加入五分鐘或者十分鐘,鼓勵學生,或是空白時間,等待學生去沉澱,都無妨,「微型教案」猶如在我們的傳統教學注入一點小整形。這是微型教案給我的啟發。另外一個比較實用的地方在於「新聞媒體判讀」,可以用這個思考工具讓學生開始不斷的去練習、用這樣的角度去切入,包括觀察記者蒐集的資料是否完整之類的,甚至回到學生自己老師自己,省思你在做某個判斷的時候,你有沒有去兼顧到這些面向。這可以幫助我們去建立思考的sop,是很實用的。
【學員分享】(二)
在國中階段分科分得非常詳細,大概95%以上的老師會認為民主法治的研習就公民科的老師去就好了。不關我(非公民科)的事。九年一貫以後就是各大領域要融入議題,但是一般認為國中就是要升學嘛,哪有時間去作融入?完全就是一個名稱在那邊而已。各科老師認為只要把本科教好就好了,其他的都不關他的事。可是遇到學生的問題要處理的時候,就會看到很多老師,處理學生的問題就是各憑個人特質來處理。很多老師沒有跟這個時代的腳步在進步,還是用自己固有的觀念在處理學生的問題,對學生的傷害是有的。教育就像水一樣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有沒有機制可以讓各科的老師都要接受這樣的教育研習?教育學程或教師甄試,有沒有融入這些東西?一般開學就會開領域會議,研習就抽籤排序,新進老師就先排。95%以上的老師視研習是一件苦差事。我卻是每次都自告奮勇,因為我覺得老師就是要不斷的進步,不然怎麼教育我們現在的小孩子?本來正義這一塊,我們只知道「公平」,對它粗淺的瞭解就是「公平」,但是昨天上了一天的課,才知道還有很多精細的、精準的內容。我本來今天還有另外兩個行程,但是我捨棄他們、選擇來這裡上第二天的課程,因為這個課程是吸引我的。
【學員分享】(三)
我本身是公民老師,所以我不知道其他老師對於正義的教學轉化,會不會覺得有點難?探討的問題為何比較是在哲學層次?像是教材裡有「小柯學正義」的故事,故事有講到「看起來像壞人」,對公民科老師來講就會聯想到違警罰法、重點放在看它是「主觀認定」還是「客觀事實」、是否出於自由心證。也就是對於公民老師來講有其先備知識,所以在教學轉化不會太難。但是如果這個課程要推廣到學校,讓一般的老師能夠接受,在背景上我想需要鋪梗。昨天正義的講師對於概念的介紹,其實非常精準。光光一個小項的內容,可能就需要思索很久、花很多時間去反芻。
我之前在台北有上過基金會的課,我有嘗試把問題簡化在高中理科班排一堂課講解內容,發學習單回去寫,學生回饋說學習單不好寫。代表這裡面有很多需要深層思考和反芻。所以昨天麟祥老師堤到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我們需要幫學生鋪梗。可能是在前半部學生可以在你給他的文本裡面找到答案,可以很輕易的填入,他在填入的過程中,就開始思考,否則他會覺得答案好抽象。要某些層次是他能夠在標題或文本中找到答案的。比方說匡正正義的邏輯性是非常強的,層次分明有條理。在轉換案例的部分我認為有需要去調整,在不改變層次及邏輯的情況下,從一個小小的項目運用我們生活中的案例,再創造我們自己的文本,寫我們自己的故事,文本裡面要埋理論基礎。生活中本來就很複雜,在法律上解讀和判斷一個案例也是複雜的,從簡單層次的思考,再慢慢達到深層的思考。像我自己在教公民我覺得重點在於教學生如何思考、一件事情是兩面刃,沒有絕對的好、絕對的壞。從簡單的案例,帶領去思考如何發生、怎麼解決。未來希望我們可以發展自己的案例、讓其他老師可以一起加入。
講師回應
林函緹老師:
思考工具的確是我們這個教學的重點。我們常常帶孩子討論,可能我們很少教他們怎麼討論,而我們自己也不太會討論。討論是需要有邏輯思考能力的。(這套教材)並不是一定要整套來教,你可以拿一個小東西放進去(教學),例如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我們學校就改成反省單,它不會很難,那時我們才上一個學期,到下學期看孩子之間吵架會講「你說你說,你造成什麼傷害?你造成什麼錯誤?」這表示孩子已經懂得我們(教學者)的意思了。小孩子學得比我們還快,大人就是想太多了。小孩就像海綿一樣,吸收之後,會把老師教的運用在生活裡面。小孩也因此比較不會再用強辯的方式來辯解,因為他可以理性去思考。你跟他講道理,他也會跟你講道理。又例如我們有位老師因為班上幾個小朋友發生比較大的爭執,老師就叫每位小朋友回去寫一張類似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的反省單,其中有位家長打電話來臭罵一頓,一直說他小孩沒有做錯事,為什麼要寫這個…。老師跟家長說,您可不可以先讓孩子把這張單子寫完再來跟我講?第二天家長就來學校跟老師說,他覺得這張反省單很好,因為他本來以為孩子被老師誣賴,可是看完反省單後知道,孩子是真的有不對的地方,自己也比較能夠心平氣和的去看待這個事情。而且我們老師也發現就像隔離偵訊一樣,不要讓孩子先討論,讓他們各自去寫反省單,很快的爭執點就真相大白了!
我們學校是小學,比較沒有辦法做很嚴肅的討論,需要變換很多方式,像是繪本啦、卡通片啦。剛剛聽到各位的回饋意見,我知道各位是有興趣的、想帶回自己班上試試的,所以我今天的課程會盡量放在比較實用的部分、我怎樣帶小朋友去做這些活動和討論等等老師實作的部分。
從小扎根的法治教育能夠培養公民能力,獲得本次與會共學人員肯定這是很好的教育遠見。對於本次課程內容的安排,有學員反應如果「實際教學示例」,建議分為國小、國中、高中組三場。如果課程純粹是「概念陳述」、「經驗分享」為主,則不必分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