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教學經驗分享 專訪:台北市立長安國民小學 陳奕廷老師

作者: 
陳奕廷(電台專訪)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教學經驗分享

專訪:台北市立長安國民小學 陳奕廷老師

 

 

「做了之後才發現,在課堂上實施這套教材後,六年級的學生不但比五年級時會講道理,甚至連我也變得比較會講道理。」

 

    「這套教材很有魔力,不但可以改變學生之間的生態,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因此而改變。」

 

「如果學校想要推動『品格教育』,但又不知該找怎樣的教材時,這套教材就會很適合,不僅能夠發展品格也能發展公民教育。」

 

前言

    本會引進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於台灣推行已有十數年,本文彙整了過去常見老師詢問關於本教材使用問題,透過訪談於教學現場使用本教材數年之台北市長安國小陳奕廷老師,分享其實際教學之經驗,期許在108課綱上路的此刻,可為還在觀望、不敢貿然使用本教材的您解惑與提供一些參考,更希望本教材能夠成為老師您在核心素養教學的一份助力,無論是使用在您個人班級經營、授課當中,甚至納入校訂課程或與領域課程結合,都相當適合且效果極佳。

本會更精心製作可以快速上手的教學投影片,以及各類協助,歡迎您參考使用:

基金會可提供協助列表:https://www.lre.org.tw/project/textbooks/526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校訂課程教材包下載:https://www.lre.org.tw/node/499

 

 

陳奕廷老師

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畢業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班 畢業 

現 台北市長安國民小學 正式教師

 

Q1: 如何認識《民主基礎》系列教材?為何想要長期使用?

A1:

其實一開始進來長安國小之後,面對第一個班我相當戒慎恐懼,認為一定要帶好他們;但有時候希望事情怎樣發展,卻往往朝另一個方向走。比方說:我希望學生可以自主自律,或是遵守團體的規則等等,常常氣得臉紅脖子粗卻沒有成效,回到家後想說:現在的小孩子怎麼都這樣子?

 

直到我接了下一個班,同時進入了碩士班(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班的教授很酷,他說如果你要跟我做研究,只能做這套教材,並實施在你的班級上面。我就想說:好,就做做看,剛好我也對教材相關議題蠻有興趣的,像是教材帶來的改變、教材的研發等,所以我就做了。

 

做了之後才發現,在課堂上實施這套教材後,六年級的學生不但比五年級時會講道理,甚至連我也變得比較會講道理這是我們班共同完成的課程、共同簇擁的一個價值觀,所以包括我在內,大家會朝這方向一起共同努力。我修改了之前的教學風格,變得比較開明、講道理,學生發現老師改變了,變得不必隱瞞老師事情,可以老實講,因為老師可以公平處理我跟同學之間的問題。

 

那時候就發現這套教材很有魔力不但可以改變學生之間的生態,師生之間的互動也可以因此而改變。

 

Q2: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分成「權威」、「隱私」、「責任」、「正義」,聽起來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要怎麼跟學生講解?

A2:

抽象概念有個思考步驟,引導我們「怎麼去想」、「先怎麼想再怎麼想」,這樣一來不但可以理性地一個一個步驟去想,也可以做出比較周全的決定,而非很倉促地下決定。

 

提一個例子,比方說我們班在上「認識正義」的時候,裡面就有教到「分配」怎麼做。「分配」是小學現場很常遇到的問題,像是「為什麼我掃地掃這大塊,他掃這麼小塊?」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老師都要謹慎處理。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孩子剛上完「分配正義」,接著開班會討論打掃工作分配,這個問題通常老師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只能猜拳、抽籤。但我們班會根據思考工具的三個要素,分別是「需求」、「能力」、「應得與否」(「應得與否」就是功過賞罰),實務操作上是:這些打掃工作你要選哪個?你要講理由出來,然後說服大家,大家認同你就可以擔任這個工作。

 

比方說,有同學想拉好朋友做一樣的打掃工作,他就會說:「老師,我想做這工作,因為我做過了,有經驗、有這能力。」其他同學便會說:「那你這個朋友又沒有經驗,你怎麼可以拉他去(一起擔任該工作)?」他就說:「我的朋友有這個需求,因為他需要學習。」我察覺到這件事情就是「師徒制」,於是當場在班會介紹了師徒制的概念。學生知道這概念後,就可以說服大家說:我有經驗可以做什麼、他沒有經驗但有這個練習的需求,我帶他來一起做。

 

可是,打掃工作比較沒有「功過賞罰」的討論空間,「應得與否」在這件事情上面就不需要被應用;就有點像我到超市去,裡面有一大堆食材,我不可能每個買回去再決定要煮什麼,而是先決定要煮什麼,再買適當的食材。一樣的道理,我們在思考一項議題時,會去想哪樣的思考工具能幫我解決問題?這便是這套教材能夠培養的能力。

 

我們所舉的例子,都希望盡量提正面的事情,因為學生一開始訂的班規都近乎苛政,很嚴格對待同學和自己,所以提比較正面的例子,他們才能看見「處罰」以外的可能性。比方說,學校棒球隊只有一個代表要上台領獎,我們要選誰?這就會有「功過賞罰」的問題。有些人那天根本沒有上場比賽,那他就不應該上台領獎;接著大家就會思考,應該是打出最多安打的上台領獎呢?或是隊長呢?用這樣「功過賞罰」的概念去處理上台領獎人選。

 

(陳奕廷老師教學實景)

 

Q3: 請問 貴校將《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列為校本位課程之過程?成功引進學校的關鍵在哪裡?如果您要建議其他學校要引進為校訂課程,您有什麼建議,或認為需要注意什麼?

 

A3:

我在做這套教材時,其實是在108課綱推動以前就開始做了,剛好那時候校方正在思考學校的課程是否有呼應新課綱的每個要求?審視後發現,課綱裡所提到的「公民素養」、「公民教育」,目前學校尚未有對應的課程,剛好我做的這套教材可以對應上去,不如把這套教材拓展到全校都來做。

 

「108課綱」上路,對許多學校而言,是個蠻好的機會。至於建議其他學校要如何引進?有另一位老師告訴我,現在很多的教育社群都在提「品格教育」,品格教育裡頭有19項議題,這19項議題有些就會和這套教材有所連結,比方說「負責盡責」、「公平正義」等,如果學校想要推動「品格教育」,但又不知該找怎樣的教材時,這套教材就會很適合,不僅能夠發展品格也能發展公民教育。

 

Q4: 請教您教授這套教材時的狀況與學生反應?

 

A4:

一開始,會跟他們說:我注意到班上哪些同學、哪些事情容易起爭執,例如五年級時,他們察覺到很多事情不公平;到了六年級,我們就來教一下公平吧!第一,學生可以了解這是針對他們的需求所做的教學;二來,切中他們的要害,之後才知道要怎麼處理這些事情,所以他們上課相當投入。

我們這套課程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不像數學最後會有一個答案出來;就像生活中的價值觀,很多時候是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各執一詞,這樣就不會有共識,所以我們一起來找出最好的答案,這就是這堂課的精神。

 

在一開始上這個課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被告知了這件事情,接著學生講任何的答案,我都不會說你錯;即使他回答的內容沒有對焦,我也會幫他引導回來,讓他不要文不對題,因此學生漸漸發現,這是一個可以安心發言的地方。

 

因此,每次只要說我們要上「長安小公民」(註:長安國小使用本教材之課程名稱)的課,學生都會「哇!耶!」雖然這個課內容很豐富,但很多地方是需要仔細思考、相當耗費心力的。但是,學生覺得這是他們需要的,且又是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在家裡或其他地方可能都不會有這樣子的經驗,所以他們很喜歡上「小公民」的課程。後來,只要像是校慶,或是其他原因停課,他們就會很失落。小朋友的反應都很直接、很真實,所以我也可以很明確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處理。

 

Q5: 教授這套教材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與訣竅?

 

A5:

這套教材是一套叢書,但我沒有讓每個孩子買,因為一旦發下去這套書,大家一定是忙著翻書,沒人聽我講課、聽我說話。另外,這是美國的教材,裡面會出現龍捲風、在庭院蓋小木屋等情境,哪個台北的小孩子會在庭院蓋小木屋?所以我會把裡面的文字做適當的轉化,再加上一些比較本土的例子做成PPT。

 

另外,小學生還是具體運思期,需要給他們一些圖片或是影片來幫助思考,所以我的PPT會插入一些圖片和影片。比方說,小丸子遇到什麼困擾?她可以怎麼解決?學生很喜歡這種內容,會相當投入,不像是一板一眼的上課,覺得老師只是在跟我們討論一件事情,且是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所以,我沒有讓孩子買叢書,而是老師自己做教材、做PPT;不過,還是要讓他們留一點資料,所以我也自己做講義及課後學習單,讓他們回去寫,並在學期末的時候集合成冊比方說,這學期的正義課程全數上完後,學習單就會有厚厚一疊,接著他們自己設計封面和封底,我可以順勢從孩子的圖中、看看他們認為什麼是正義?有些人就畫天秤、有些人畫正義女神、有些人畫法院……原來孩子們心中的正義長這個樣子!最後再全部釘起來變成一本書,我覺得這會是留給他們一個很棒的禮物。

 

(學生討論實景)

 

Q6: 家長與校方對於您使用此教材教學有何想法?

 

A6:

一開始在家長日的時候,就要和家長溝通好,說我們會上這套教材。這們課的目的是什麼呢?我跟家長溝通時會說:其實孩子進入到11、12歲時,這是他們人生第一次進到11、12歲,心中有很多的話想要講,但大人只用我們的標準、我們的答案告訴他,孩子內心真正的聲音就不敢跟大人講,相當可惜,因為我們就沒機會輔導他,讓他成為他真正想要成為的大人。所以我跟家長說:其實這套教材,看似讓孩子自由發揮,想講什麼就講什麼;可是其實不是,課程裡面有思考工具。另外,如果在教室裡面發言不合理,同學們會立刻插嘴,維護理性發言、討論的環境。有時候,我們在討論一些實際例子時,班上就會有小小的辯論會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很好,只要你發言合理我們就接受。

 

回到家裡頭,我也跟家長說,如果有一些學習單帶回去,請務必抽空和孩子們聊一聊,畢竟能有什麼契機,讓家裡面的大人有機會和孩子談什麼是隱私呢?很難,但這又是對於人一生中很重要、且一定會遇到的事情。我鼓勵家長趁此機會,且孩子願意跟你說真正的心聲,所以我們不要一開始便用先入為主的答案或範圍,去限制孩子應該講什麼,而是去聽一聽最棒的是,家長可以了解到,我家的小孩現在道德發展的讓子;我們應該怎麼輔導他?讓他更上一層樓,以及產生更多思辨的可能性。

 

做出以上說明後,家長就比較能接受,原來這是一個對我們家小孩有好處的課。當然很多老師擔心,我上了這套教材,孩子會不會在課堂上跟我頂嘴?會這樣想的老師或是家長,我覺得要自我檢討,你怎麼會覺得孩子講內心話是跟你頂嘴?應該換個角度想,他跟你講內心真正的想法,那我們要怎麼輔導他?或是幫他分析困難點是什麼?才會對他有所幫助,而不是被情緒所困住。

 

所以,有時大人也許是不講理的那一方。之前我教的那批學生已經畢業了,有一個家長在路上碰到我,跟我說:老師你在小學上了那套教材,他現在到國中都會跟我說:「媽媽,妳臉書上面不可以隨便po我的照片,這是我的隱私,你要經過我的同意。」一般家長可能就會說:這小孩是在講什麼?但那個家長知道我們上了這個課,小孩對於隱私這麼有概念,相信他到了國中,家長比較少看到他的情況下,孩子還是可以照顧好自己,且遇到不公平、不負責任的事情,會知道怎麼處理。這要靠國小,相對國中比較沒有課業壓力的情況下,好好成長茁壯的一個能力。

 

在「認識正義」課程中,一開始說到「匡正正義」,很多孩子都會愣住,不知道什麼是「匡正」?接著給他們看一下教育部的解釋是「糾正」,換句話說,當社會上有許多錯誤發生時,我們要去把他糾正過來,就會用到「匡正正義」,也就是「糾正正義」。正義的思考工具提到,當我們在面對「錯誤」或「傷害」時,最主要要達到的三個目的,分別是「修正」、「預防」及「嚇阻」。

 

「修正」其實就是我把錯誤傷害改成原來的樣子、「預防」則是讓做出「傷害」的人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嚇阻」則是這些圍觀,或是知道事情發生的人,雖然這次我沒有做錯事,但提醒我們怎麼做?以達到嚇阻的效果。因此,在「匡正正義」課程中很多討論和思考的例子,都會扣回到有沒有達到這三個需求?孩子們面對同儕或是自己有沒有做錯事情時,也會扣回到這三個目標來。

 

比方說,有一回早上我還沒到教室,同學比較早到教室來,當時發生了一些事情,到了下午學生才跟我說:早上老師還沒來的時候,同學A和B在教室裡面嘻嘻哈哈,後來演變成你推我擠,接著撞倒到同學的桌子上,雖然最後嘻嘻哈哈沒事了,但其他同學因此感到困擾,因為早上是他們晨讀的時間。我把A和B找來,詢問早上有沒有同學所說的這件事,他們就坦承,且早上玩到生氣,到了下午氣還沒消。如果照一般的做法,老師就會變了個臉說:「不可以這樣,你們影響到同學了,趕快去跟大家道歉」,此時學生可能會因為老師的一句話跟大家道歉,但那不是真心的,他只是要讓老師安靜。

 

此時我說:「好,你們沒料到事情會發生,這後果是你們沒料到的。」他們有點訝異老師怎麼跟以前的反應不太一樣?我又說:「但畢竟你們兩個真的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晨讀時間,我讓你們想一想應該怎麼做比較好?事情已經發生了,後續還是要有收拾的行為,請你們兩位站在『思考工具表』前我們只要上什麼議題,都會把思考工具表海報輸出,印出來並貼在教室的牆上,因此他們兩位就面對著思考工具表。「匡正正義」提到,先看看犯錯的人是故意的還是不小心的?他們承認是故意的,接著提到:「你有沒有能力知道這後果呢?」他們回答:「我好像知道這後果,知道很大聲的話會造成同學困擾」。「那以前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呢?」「我好像沒有跟這同學打過架,這是第一次發生。」檢視完造成傷害的人,接著看看這些受到傷害的人、受到你的影響的人有沒有能力恢復原狀?這問題的意思是:我碰到你的桌子,你的杯子掉了、破了,物品主人沒辦法自己黏起來,就是受到傷害的人沒有辦法恢復原狀。那兩位同學就想:吵到同學讀書的這段期間追不回來了!此刻他們察覺到自己做的事情,有其嚴重性,不能嘻嘻哈哈就算了。

 

接下來,我覺得「匡正正義」最酷的就是,他提供了很多回應的方法,(不是懲罰或處罰的方法),要怎麼「回應」那些受到傷害的人?這些中性的用詞,對於孩子是很心安的訊息和線索,代表不是真的要處罰我。面對錯誤,我們可以回應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種,是要忽略呢?還是要告知他?或是要教育他?有好多選擇!當然懲罰也是其中一種。因此,孩子可以看到我或其他人做錯事,未必只能想到懲罰;就像我之前所講的,他們訂的規則幾乎是苛政,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情。同學A和B想一想,彼此小小聲的討論,我們班的同學在旁邊等他們,因為此時是班會,老師說要先處理這件事情,同學們也尊重,因為大家知道他們會謹慎思考。最後,他們決定先彼此道歉,因為我傷害了你、你傷害了我;第二個,要向全班道歉,因為我們讓全班受到影響,並且承諾下次不會再犯,否則我們就會如何如何……。

 

哇!真是讓我太訝異了。我從未成功讓學生說服自己跟大家道歉,通常都是要求他們去道歉,但看起來就是不甘願的表情。可是,那兩個同學當下真的察覺自己做了不妥的行為,且可以不用受罰,內心感到相當抱歉,跟同學道歉。此時老師也不能說:「哇!太棒了!」只能面不改色、和顏悅色地說:「同學接受他們的道歉嗎?」他們就點頭說「好。」哇!這真的是很棒的一個民主課。

 

「匡正正義」可以讓孩子們做到這樣,那大人呢? 有一回學校推派我去參加教育博覽會,我拿出正義的思考工具跟民眾互動;也就是說,我們準備一些題目,民眾根據「思考工具表」思考,一個個回答,我聽聽看大家的回答是什麼。

 

有一對夫妻帶著他們的小朋友來,小朋友坐在娃娃車裡,他們抽到的議題是「一個小朋友了偷錢,離開店家後,店家找到他了,接下來要怎麼處理?」他們在「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表」前陷入沉思。其實「匡正正義」很複雜,共有七大步驟,裡面又分成好幾個小步驟來做,所以孩子們看到就會愣住,我就說:「你知道法官多辛苦了吧?他沒辦法一天就判斷出來,因為這關係到一個人的生命。」

 

那對小夫妻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們彼此小聲討論很久,有點投射在若是自己的小孩怎麼辦?他們一開始也有提到:如果是我孩子,我一定施以重懲、禁足等等。接著,我給他們看看其他處置方式,他們才軟化,察覺不該一開始就懲罰,而事先告知孩子哪件事做錯?同時達到教育的目的。原來「思考工具表」也能冷靜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我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也會拿「思考工具表」出來想一想,有沒有不周全、遺漏的地方?這是「匡正正義」帶給我很震撼的啟發,無論小孩或是大人都能受到啟發和影響,改變原本的決定。

 

(學生討論成果-國小高年級)

 

 

Q7: 我們收到很多有關老師對這套教材很好的評價,想要給新使用這套教材的老師建議 ?(從何得到資源、步驟)

 

A7:

    如果學校老師想要推廣這套教材,剛好基金會有公開版的教材包,相關資訊可以到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的網站,剛好有一些教材包就是我做的,真是榮幸!教材包的會議過程中,現場不只有我一位老師,不同老師站在不同的教育經驗給予回饋,這套教材放在他們現場會有什麼回饋?我根據大家的回饋來修正,所以放在基金會網站的教材幾乎是所有學校都能拿來使用的。

   

    一開始做這套教材,有很多老師也想拿來做做看,他們拿了我的教材放在他們教室,但遇到的困擾:這個教材是我整理出來的思緒和脈絡,如果使用者沒有事先備課,便容易卡住或被學生問倒。我會提醒老師:應該根據學生的狀況,滾動式修正教材。這堂「匡正正義」已經上完,發現學生不太會用、有點似懂非懂的樣子,就不要急著進入下一堂課,先把學生不懂的地方,結合近期發生的例子一起講解,看他們有沒有因此比較懂一些。

 

 老師一定會擔心「不知道標準答案是什麼?怕失敗。」其實,我也經常不確定這堂課能否成功?不過一但做了,老師就會想辦法讓這堂課成功,孩子們就會進步。所以請老師放寬心,試著用一兩節課來做,如果孩子的回饋你喜歡,相信大家應該也會喜歡,那就可以繼續做下去。這就像芽在土地生長,只要繼續做下去,台灣就會越來越好,成為一個很漂亮的花園。

 

 

 

補充資料: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校訂課程教材包下載:https://www.lre.org.tw/node/499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教學光碟下載:https://www.lre.org.tw/apply/cooperate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教師研習申請:https://www.lre.org.tw/apply/workshop

「108課綱」:https://12basic.edu.tw/12about-3-1.php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