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基礎》教材推廣經驗與心得:陳奕廷老師(長安國小)

作者: 
台北市立長安國民小學 陳奕廷老師

 

 

  

 

 

「長好高了!」「聲音變沙啞了」這些是高年級孩子最常從長輩口中聽到的評語,顯見家長們相當重視青春期孩子的生理變化。然而,身為大人的我們卻經常忽略一件事情:青春期的心理變化不亞於生理變化,因此老師經常聽見家長抱怨「我的孩子越來越講不聽」、「故意唱反調」甚至「我已經不想管他了」,這些都是孩子們邁入青春期令人煩惱的叛逆。可是,叛逆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社會上許多陳規陋習都需要靠叛逆來衝撞才會有新的花朵;另一方面,若無適當的引導,叛逆就只剩叛逆,甚至會造成社會問題。

  實施民主基礎系列課程,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學會民主社會的核心精神,藉由課堂上介紹的思考工具來幫助自己理性思考、審視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透過一次次的小組討論,進而看到他人的觀點,學會頃聽、欣賞與思辨。課堂上所呈現的課程,均參考自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策劃出版的民主基礎系列叢書,這套叢書共分為四本:認識責任認識正義認識隱私認識權威。由於這套叢書引進自美國,書中所舉的生活情境多以美國社會常見的事件為主,例如:在庭院蓋小木屋、龍捲風……等。為了更符合台灣的生活情境,以利學生想像及思考,所以學生沒有購買此書,而是透過教師稍微改變書中情境,並將思考工具內容及修改後的情境,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在投影片上。

  《親子天下》在2016年提出「學齡兒童重視公平正義」,因此五年級我們以「認識正義」做為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學習起點。教材方面,架構上大致為「提供生活情境—歸納相關概念(搭配自編講義、思考工具表)—運用所學討論其他情境(分組討論、模擬法庭、模擬公聽會)-將所學擴散運用於生活中(課後學習單、班會)-根據學習回饋修改生活情境」這樣的課程結構,讓教學者能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做滾動式修正,更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實施後,學生學習了思考工具表,許多事情不再是「老師說了算」,而是大家透過思考工具逐步討論、擬定共識。

  學會「分配正義」後,學生在班會上討論打掃工作時,便能以「需求、能力、應得與否」來理性分配。首先,每位學生先自由選填想要的打掃工作,若某項工作選填人數多於需求人數(只需要一個人擦黑板,但有兩人應徵),那選填的同學必須說說自己的理由,此時甲生說:「我沒做過這工作,所以有練習的『需求』。」乙生則說:「我做過很多次,知道把黑板擦乾淨的秘訣,代表我有『能力』。」最後全班投票,認為乙生較為適任,甲生則可以自己運用下課時間練習,分配糾紛便圓滿落幕。為了讓學生能更常運用思考工具討論公共議題,教學者將思考工具以大型海報輸出,張貼在教室牆上,不但幫助學生在班會時理性討論,甚至也能充當法官。有一回,丙生和丁生在閱讀時間發生口角,甚至起手腳衝突,老師便請兩位學生站在「匡正正義」的思考工具前,和全班一起統整事情的原委及解決方法。最後,兩邊學生冷靜下來都,都發現自己做錯了事情,他們不但相互道歉,甚至因干擾上課秩序向全班同學道歉,這樣冷靜判斷後所做的決定,絕對比師長不明就裡的處罰來得更深刻、更有意義。

  課程結束後,教師將每位學生的課堂講義及學習單裝訂成冊,讓孩子自己畫上喜歡的封面,做出屬於自己的「正義小手冊」。當孩子彼此意見不同,拿出正義小手冊引導團體凝聚共識時,即便是多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那一刻我們都能從中看見民主萌芽的光芒。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