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基礎》民主基礎教材推廣經驗與心得:林育雅老師(中正國小)

作者: 
台北市立中正國民小學 林育雅老師

  「 準時上學、按時交作業、打掃認真、遵守校規.......是學生應該盡到的責任。」這些字句幾乎是國小基礎教育中,視為理所當然的生活日常。但是,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位經常遲到、缺交功課、未帶文具而經常被老師提醒、責罰其缺乏責任感的學生,其家長怒氣沖沖向老師質問:連大人都無法做到完全負責任、又怎能要求一位國小學童懂得負責任呢?教師聽罷,一時語塞,無言以對……。

    這般似是而非的言論,正一次次為難著堅守禮義廉恥、敦厚仁義防線的基層教師們。誠然過去的傳統價值觀現代人未必需概括全收,然而今日社會價值的中心想法又立基於何處?九年、十二年教改都說公民法治教育已融入各課程中,但切割零碎的公民課程分布各領域且不相連貫,令天天面對實戰考驗的教師們還是忐忑茫然。

    數年前透過同事推薦,接觸公民法治基金會所引進的一系列由美國公民教育中心所出版的「民主的基礎:權威、隱私、責任、正義」教材,注意到其內容特色是提供一套問題分析架構(即思考工具),並舉出實例問題引導讀者「辨別」、「描述」、「解釋」、「評估立場」、「採取立場」、「為立場辯護」,協助讀者或教學者,發展如何運用邏輯技巧,發展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能力。略讀教材後發現:此教材所形塑的素養不就是未來公民的民主特質!

    筆者首先利用小四生綜合課程上,實際進行公民行動方案研究。第一年懵懂中使用,一半參考該教材的教師手冊上思考策略,一半參雜著自己過往的教學思維模式,有目的性的引導學生回答出「標準」答案,自認為自己頗中肯的進行教學,也洋洋灑灑的整理出數十頁的行動方案歷程。未料在成果發表時,幾位律師學者,笑容可掬地詢問學生們幾個問題,我聽完學生與報告結果相反的回答後啞然失笑,孩子天真坦率,毫無矯飾的回答,襯得內心真正的想法,那才是真正的公民意識,深層內化的自省與決定,而不是被教條牽著走的盲從。

    本來擔心中年級學童理解力、生活經驗不足,判斷力可能因此偏頗,經過第一輪教學,反省自己低估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一味灌輸教師自己本位的意見,反而未能讓學生產生想法上的共鳴,一大敗筆也。因此再接續利用此公民教材在第二個班級進行教學時,著重向學生介紹此教材思考工具的使用,放手讓學生主導思辨的內容與結論。結果,真的出乎教師預期,這些新世代,果真幫我上了一課。

     之後教學中,陸續採用此教材,讓學生認識責任、正義、隱私、權威等素養,於語文、社會、綜合領域中融入使用,最大作用是在班級經營中發揮強大效益。學生擁有正確、清晰的概念認知後,對於個人與團體的責任歸屬、處事判別是非的明確依據、你我人際關係的分際拿捏、權力權利的理解使用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架還是要吵,但言之有物;理還是要辯,但是能分真假;權利還是要爭取,但是能分輕重。教學成效不可能一蹴趨向完美,但是他們的未來,值得期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