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4年第13屆全國公民行動方案競賽 評審老師的話

2023-24年第13屆全國公民行動方案競賽決賽暨頒獎典禮

評審老師的話

 

 

 

 

張茂桂教授  

今年入圍討論的議題範圍,主要是與校內直接相關的問題較多(例如垃圾子車、校規),也有擴及到學校周邊(交通安全及秩序)及社區都市(吸菸問題、傳統文化)相關的公共事務的議題,所有的問題是與地球暖化、氣候變遷及台灣的政治制度有關,而且這些問題的討論及論述都是有很多的層次。

議題的特色來看,大部分的議題是針對校規問題、交通問題的安全、方便,這些問題的發生可能是因為社會進步太慢,所以我們鼓勵同學繼續抱怨,當然這些問題可能有城鄉差距;今年有兩個特別的議題,一個是文化保存及再製,文化不只需要價值、資源的投入,也要人們的自覺、人們的看重;另一個很特別的議題是社會和諧、修復式正義,這個議題我們平常講很多,但要實作推動,變成一個公民行動方案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在評審過程中,看到大家在進行問題的探究時,出現了幾個現象一個就是非常依賴調查法,這個方法有優缺點,優點是現在透過APP或是表單的使用,調查很容易進行;但是在資源分配要作一種說服的壓力時不一定足夠,致使大家不相信調查的結果,不是做了調查就是掌握了社會事實。

另一個是運用訪談我鼓勵大家針對社會實況多進行訪談,尤其是對關鍵人士訪談,增加的知識可能比掌握快速調查的數字結果更有效果。其中很特别的是嘉義高商用科學的方法來界定擁擠,這個想法、作法是很不錯,很有學習意義和價值的。

希望各位所做的行動方案不是在競賽結束就停止,我們看到各位的方案計畫中都擬訂有中期、長期的作法,代表這是一個行動的過程,重點是各位同學的熱情、投入不會因為今天的比賽就中斷,非常鼓勵大家將這個計畫及動能持續下去。

在評審的過程中,我們也從同學們的身上學習到一些事情,第一個是不要那麼快就接受「NO」,可以有很多方法來解決問題。別人說的第一個「NO」不要太快接受,因為別人如果馬上接受你的行動,可能是這個計畫方案太容易,不具有挑戰性而且没有實踐的實質效果;如果同學們想到的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問題,所以別人才會跟你說「NO」。要記得NO」不是行動的終止反而是進一步行動的開始。依據公民行動方案的四大步驟,要求同學們要擬出替代方法及進行優缺點分析,各位同學在這個部分還有改善的空間。有些同學做出來的並不是替代方法,而是可以同時多方面進行,例如向學務主任、教官、校長、教育單位反應,甚至是可以向人權委員會申訴,這些方法彼此間不矛盾也不衝突,所以這些不是替代方案。真正的替代方法是在資源有限的情形下只能做這個,或是與其做這個不如做另一個,這就是選擇的問題。

第二個是要找對關係、關鍵人物,但是應該是要自己先努力,努力先自助、自立自強後,別人幫助你,才有正當的理由或正當性。光靠關係並不是公民行動方案所主要強調的,期待別人幫助之前,應該是要先做好自己該有的能力。在歷年的行動方案中,常尋求的校外有力人士,通常是議員、立法委員,是否能有所幫助,重要的是要看你提出的方案,例如設立東南亞語言的路標,正當性外應先進一步評估細節(好壞、是否有用、資源如何),要有基礎能清楚去說服他人的,先有能力去釐清問題後,把事情作好。另外還有資源分配的問題,雖有各地方可能有城鄕差距,但是重要的是資源分配的問題,各位同學要做的是更多的說服力及施加壓力,和要求校規改變是一樣,例如拉布條和進行小反抗,但是在行政管理系統中運作中可能無法突破框架,我們應該要適度表達意見,依據兒童權利公約,我們有被聽見的權力,要主張各位的權利是很重要的。

參加這次公民行動方案的競賽,大家應該感觸很多,可以互相觀摩及比較,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旅程的經驗。

 

 

 

 

 

鐘元珧律師

今天很高興能看到同學們能反思一些社會及周遭的問題,這次參賽的優點可以分為4個層次來看:

一、看到民間的力量。有一本書「自由的講堂」,是說人要活得自由,其實是國家與社會的力量要不斷的對抗,如果國家政府的力量強大,人民的權利會被犧牲,所以人民要自己動起來,這就是社會的力量。這次參加的幾個隊伍,在看到與政府官方機構求助仍無法解決問題,學會自己找同伴夥伴,找支持的人、利害關係人一起去說服,利用自己的力量來實踐。同學們開始想到可以型塑一股社會民間的力量,讓我們逼迫政府有所作為來回應民間的訴求。這個部分是讓我們感到感動的一個點。

二、看到大家關懷弱勢,關懷社會上的少數。弱勢者,他們容易被忽視,而且因為選票票數少,多數決時往往無法靠自己的選票來獲得資源,如果多數人願意多付出一點關心,珍惜這些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也就能成為支持他們的力量。

三、看到別人的需求。在談法治教育時,常提出憲法第15條規範保護財產權,但是重點往往不在憲法的保護財產權,而是你與對方都有這個權利,當這兩個權利都存在時,在資源有限時,哪個權利應比較被優先對待,這個事情很困難,是真正法治教育社會應該思考的問題,不是有無的問題而是有權利衝突的問題。如何透過有限的資源學習去溝通,把順序排出來,也才能達成這個活動想要推進的目標。

四、當我們必需要去影響他人要去溝通時,首先要能把道理說出來,不能只說立場或是說我覺得這樣比較好,應嘗試要說出道理,為什麼認為這樣比較好。不同立場的人說為什麼選擇這樣,不選擇那樣是因為也考慮到別人。

另外最近看了「詐騙社會學」這本書,談到誠實,大人不要教小孩「要誠實」,因為大人也無法百分百作到完全誠實,應該學習的是分辨什麼時候的誠實是要堅持的,什麼時候可能有別的考慮可以容忍的,而如白色謊言。這次競賽活動過程中同學們針對評審很多的提問回答,希望各位能分辨哪些同學們的回答是可接受的,哪些的回答只是制式的回應,在真正發現背後的問題之後,能進一步相互溝通與理解。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