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國的期待

法治向下扎根教育推廣分享

作者:陳麟祥老師

編按:陳麟祥老師自2007年服務於新北市文德國小時即參與了「民主基礎系列-權威、隱私、責任、正義」的教學課程,四年來陳老師與文德國小張淑華老師等教學團隊不僅只做課程教學,並在教學過程中依據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與學習回饋反覆修正教學內容,更進一步協助本中心完成少年版的教學光碟製作。陳老師於2010年暑期轉任高雄市十全國小及東光國小,也將法治教育的種子延伸散播至南臺灣。本文為陳老師根據其服務於文德國小時共組教師團隊之教學分享,期待對有志於推動思辨式的法治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發。

一、 緣起

涉獵法學多年,看到法律常被誤用為鬥爭的工具,或是法律一直與人民的法律情感有著不少的落差,內心頗為無奈;面對社會種種的民主紛亂,口水、民粹甚於理性、溝通,臺灣的民主與「法治國」似乎仍有相當的距離。身為基層教師,心中一直思索:法治教育如何從小紮根?適逢扶輪社及司改會引進並編譯美國公民教育中心「Foundations of Democracy:Authority、Privacy、Responsibility、Justice」系列教材,著實令人欣喜,在原本刻版的法治教育(例如:小執法說故事)外,教師終於有了另一種的選擇。

二、 法治教育推廣方式
有好的教材僅只是跨出法治教育的第一步,參加少年版新書發表後,從己做起的念頭日益強烈,但「獨樂樂不若眾樂樂」,因此與司改會「法治向下紮根中心」聯繫,並獲得學校行政人力及經費的奧援,於2007年1月底開始了「新北市文德國小法治向下紮根教師工作坊」。期間,邀請黃旭田律師、陳端峰老師到校講授相關議題,培訓種子教師;而研習後一週(寒假中),隨即邀集參加研習之高年級老師們進行課程規畫,討論並決定以下的實施方向:1.以少年版「隱私」主題為開始;2.製作教學簡案,且上課採用PPT方式進行;3.每週上課乙節,教材中的每一課分二次完成,但仍以不趕課、充分討論及發表為原則4.對內容做些許取捨,以符合國情;5.教學重點在於「概念理解、溝通思辨、說服內化」。

自2007年3月起,實施每週乙次的法治課程,並於每二週進行教學交流乙次研討迄今。很慶幸能有這些理念相近的老師們,願意盡一分心力,為十年、二十年後的台灣社會,開始撒種耕耘。

另外,在「文德國小法治向下紮根教師工作坊」延伸的研習--「期中教學研討座談」中,始獲知本校同仁於幼稚園學前特教班、低年級以及資源班,皆有老師於研習後,陸續推廣本教材,這些老師的默默付出,著實令人感動。

三、 教學現場

在前述「期中教學研討座談」中,經由陳端峰講師引導發表,得知學生接觸這個課程後,普遍都有不錯的反應,最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許多思考、討論及表達的機會,這些都是身為未來公民最基本的能力,不是嗎?個人在施教上與教學群隊不斷地思索、調整,發現本教材的精神在於學生經過思辨後自我決定的訓練,所以儘量做到「老師少講,學生多想多說」,在不設定標準答案的前提下,課堂中時常可以發現學生超乎想像的合理答案,令熟知標準答案的我們,不禁汗顏。

四、 檢討、交流

在每二週的教學研討中,教學群隊的老師們,共同分享值得推薦的教學片段、方式,並就教材內容於施教後進行審視、調整,讓集思廣益的效能大增,古云:「獨學而無友,不免孤陋而寡聞。」個人則深深覺得「獨教而無盟,不易精益而求精。」

在教學研討的過程中,個人發現法治教育無法推展的第一門檻,即是施教的老師們,一則對於自己的法律知識沒有信心,二則認為施教時必須講解完全正確(不容說錯),致使施教的壓力大增。誠如陳端峰講師所述,研習的種子老師不少,但真正施教的老師則不多。其實,個人以為教學相長,施教的內容難免會有疏漏之處,只要老師多與他人討論並虛心請益,有錯儘快調整、修改,不正是民主教育的示範嗎?而保有這樣的開放心態(學生或老師皆可能不完美),亦是實施這套教材必要之條件,不是嗎?

五、 改變契機的努力-代結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民主法治素養之提升亦然,假如我們不滿意現今社會的狀況,那是因為二、三十年前或更早的教育累積所致。除了抱怨、無奈卻不思改變,則未來的二、三十年只會更糟。假如我們真的愛這片土地,希望未來有更多理性溝通的可能,則推廣「民主基礎系列-權威  隱私  責任  正義」這套教材,或許可以提供一個改變的契機,值得我們共同努力、期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