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時事結合的可能性

作者:古燕秋(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

【藝文】認知地圖

今年一月的時候,在《當今大馬》的專欄討論了同理心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家庭和學校教育可以培養多一些具有社會關懷能力的學生,而不是只有成績優越的全A生。我任職的獨中目前也在嘗試推動公民教育課程,校方除了希望同學們學習規定的學術性科目外,也希望培養他們關心社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校方安排了一些初一和初二班級的學生,參與這項新課程。由於公民教育尚處於一個實驗性的教學階段,暫時沒有課綱或教材可供老師參考使用。因此校方從臺灣引進了一套四本的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包括《認識責任》、《認識隱私》、《認識正義》與《認識權威》。

這  四本書主要是介紹學生認識上述所說的責任、隱私、正義與權威的概念。為了讓學生可以明白這四個概念,書本的課程設計是引用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或小故事,讓學生從與四個概念息息相關而發生的事件中,學習如何思考、評估各個情況,進而學習如何做一個決定及承擔隨之而來的後果。

雖然這套書試圖以比較生動的方式引導學生,不過我和另外一位教授公民教育的葉興隆老師都發現,學生對每一堂課都要討論“責任”,顯得有點興趣缺缺,或是覺得老師很“長氣”註:說起話來絮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廣州俗語叫「長氣」,這當中的原因是學生對書中所用的故事或介紹的例子是屬於其他國家的情況,不符合學生目前處於的生活情境。

帶入馬航失機課題

為了讓學生對公民教育課有持續參與的熱情,我和同事除了以觀賞電影,引導學生討論課本的基本概念外,也嘗試以時事議題作為引導學生思考的媒介。我們希望學生可以從日常生活的事件裡,思考民主社會裡重要的構成元素(責任、隱私、正義、權威),不讓這些元素與現實脫節,成為紙上談兵的理論。

本月8日發生馬航MH370客機失聯事件後,震撼全球。我們決定在隔兩天的公民教育課上,引用這個議題,與學生討論在《認識責任》有關“負責任的結果”的單元,即是負責任帶來的益處或代價。

首先,老師先和同學簡介馬航客機失聯的事件發展過程,再讓學生觀看各國對此事的新聞報導。接著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在馬航客機失聯過程後,涉及此事的人物或單位,他們應該要付出的責任與可能負上的代價,例如馬航、馬來西亞政府應該要採取什麼行動要應對這次的航空意外?討論大馬政府的危機處理、安撫家屬的表現與能力?馬航客機上還有其他國家的旅客,各國如何發揮團隊精神以進行搜救工作?

此外,也有和同學稍微分享媒體報導的內容呈現,例如國外媒體在沒有證實新聞來源的準確性時,就大肆報導所引起的輿論與後果。最後,授課老師再讓學生製作卡片,表達他們對這起事件的一些感受。

需要注意循序漸進

根據葉老師的授課觀察,在兩班上課的學生中,他們大致知道馬航客機失聯的新聞事件。學生們對家屬的焦慮和擔憂都有深刻的感受,希望可以趕快搜尋到客機,機上所有人都可以平安回來。當國外的新聞報導質疑大馬政府的搜救能力時,學生表達捍衛自己國家的意見,希望外國人不要過於嚴厲的批評自己的國家。

當我們嘗試以時事課題引導學生討論公民教育的一些概念後,我們發現在課程中加入時事新聞,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或共鳴,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兩班初一的部分同學皆表示,他們不明白在上課中提到的一些辭彙,如單位、民航局,因此老師需要和同學再解釋這些辭彙的意思。

同時,我們也察覺到這個課程的設計必須更細緻和循序漸進。因為直接讓學生討論客機失聯及相關的責任問題,對學生是比較“跳躍”和“進階”的課題。我們重新思考規劃及課程,之後將讓其他兩班還沒有上課的同學,先討論在客機上的不同群體,如飛機師、乘客、機艙服務人員的責任,再接著討論客機失聯帶來“責任”的概念思考。

本土公民教育探路

雖然將公民教育與時事課題結合,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讓他們知道公民教育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但是我們必須思考時事議題的時效性。因為今天適合討論的議題,可能在一兩年後,就不能引起下一個階段學生的興趣,因為社會永遠會有新的時事課題出現。更重要的是,如果一直以時事課題來切入公民教育的課程,可能會帶來“主客不分”的情況。換言之,公民教育將受到時事議題的牽制,反而忽略了公民教育真正關心的核心價值。

因此我們要回到來思考“公民教育”的根本價值到底是什麼?我們的教育是要培養一群服從權威的公民?可以背誦各個“道德價值觀”的公民?掌握各種社會科學理論基礎的學生?還是一群可以瞭解社會脈絡,可以針對社會事件思考與行動的學生?當然,這並不是一個選擇題,我不認為強迫大家選一個“最好”、“最認同”、“最喜歡”的方案,就可以解答“公民教育的根本價值”疑問。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茂桂認為,在設計公民教育的課綱時,首先必須考慮青少年的學習階段,其發展成熟度不同,有深入淺出的公民養成過程問題、其次,考慮升學的現實壓力,對於學生學習的影響、最後是城鄉的差距與不同的文化活動資源對於公民科學習的影響。

參考張茂桂教授的說法,我認為每個國家社會的歷史與發展條件不盡相同,所以我們無法全盤接收/引用其他國家的公民教育理念與課綱到自己的教育課程。我們必須採取因地制宜的方式,發展出一個符合大馬社會情況的公民教育課綱,再探討與賦予它核心的價值,以此延伸至課程的內容設計,並且因應課程的多元教學而配搭一些時事課題討論,是較為適合的做法。因此公民教育的課綱規劃與設計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進行資料收集與研究,才能掌握自身社會具備何種條件,從中找出最適合自己道路的公民教育。

原文登載於 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258009。感謝古老師授權本會刊載。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