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當木頭人的行動方案

作者: 
文藻外語大學教師/王聖凱

學生們在上課的表現,像在跟老師玩一二三木頭人,在老師看不到的地方,特別是要匿名評量老師教學表現的時候,可以是政論名嘴,在老師看得見的課堂上要討論時事,卻八風吹不動,這不正是教室版的一二三木頭人?

  身為公民老師真的希望學生的視線能從分數的上下移開,好好看一看我們所在的社會.我試過各種教學活動想喚醒學生抬起頭來好奇這個世界,從自選時事辯論賽、主題性評論評析到批判性思考讀報,在找尋教材過程中,無意看到「The world we want」的影片,光是標題就令人熱血湃澎,幾年下來,公民行動方案雖不是萬靈藥,但是為愛扮演木頭人的學生打開一扇新的視野、一個動起來的可能。

 

【從We Care到We Hear】

  公民行動方案的第一步界定問題是花時間的,不是光用投票就能搞定,看到學生面對社會上大小事冷漠無感是令人心痛的,就算不為了公義,光是一個個冷漠的生命本身就是遺憾,找尋議題就是找出學生關心的初衷,一個關心是一個火苗,而老師的角色是守住火苗直到它興旺地燒成新的火把,唯有找到真正關心的議題才有續航力面對實際行動的困難與挑戰,並且對老師也是如此,因為看見學生身上關心的火苗,才能燃起動力一年一年地做下去。

  公民行動方案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學生們在乎握有權力的大人是否能夠聽見他們的聲音,學生在與權責單位訪談時會很快地感受到單位主管是否打開耳朵聽學生說,或只是做做樣子?學生的敏銳說明了為何學生對於社會漠不關心,如果他們的聲音未曾被有權力的成人期待著,那又何苦要花力氣去表達?公民行動方案提供一個路徑重新讓學生經驗到他們的關心是重要的,當指導老師聽見並看重學生們的聲音,學生也更能進一步地勇於對外發聲。

【從團體動力的運作到比賽結果的面對】

  公民行動方案提供的是一個架構,然而困難的並不是把架構內的問題執行完,真正的公民行動方案藏在執行這些架構背後的每個小細節,不僅同樣的架構在不同的議題上會有不一樣的進程,不同的八個人所組成的團體也有不同的團體動力,如何讓意見不同的團體成員一起前進是公民行動方案的挑戰,題目的選擇看法不一樣時除了投票還有什麼方法?如何面對比賽結果?每一步都是公民行動方案,然後四個步驟也不總是線性的一二三四往前進,而是一個設計思考的歷程,像跳恰恰一樣在前進又後退的反覆修正中去完成行動。

 

  一件有意義的事總是要付上許多代價,既然認同公民行動方案是一件啟發學生的事,我們是否也可以對公民行動方案的競賽本身來進行公民行動方案的思維?如何讓行動方案成為老師們教學的好幫手而主動想要加入在教學中?如何使得競賽的動力具有延展性,不因比賽結束而消退?如果把公民行動方案視為學生發聲的管道,有沒有什麼活動可以搭配競賽成為學生表達的平台?怎麼讓公民行動方案舞動起來,讓更多人看見行動的美好而非行動的艱難?問題可以一路思索下去,發現公民行動方案做久了,自然內建一套行動的思考模式,在每件關心的事上試著去進行更多提問來進行改善。最後,公民行動方案是一個目光移轉的過程,從看見所在的環境開始,看見自己的力量能夠有所改變,然後一起建造The World We Want!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