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包心得分享_臺北市雙園國小 周毓玫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包心得分享_臺北市雙園國小 周毓玫

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包「責任」使用心得

臺北市萬華區雙園國民小學 周毓玫

「責任」這個概念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往往還是一個相對抽象且難與具體理解的名詞。不過,隨著他們年紀愈來愈大,要承擔的責任的確是愈來愈多。因此,帶著學生共同來了解責任的定義、責任的來源、責任的對象、責任的思考工具,並學會如何應對責任,無疑是促進他們成長的重要課題,也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

   在《民主基礎系列教材包》的「責任」主題中,作者林育雅老師對於「責任」一詞提供相當明確的定義:每個人應該要做的事。孩子馬上就能夠清楚理解,並且能與生活中的行為做連結。

   而教材包中對於責任的「來源」更是有相當具體的說明,包含了民主投票、規則、任務分派、承諾等,彷彿也為老師自己上了一課!經由全班討論與老師說明,低年級學生學習到,擔任各項班級幹部,通常都是透過「民主投票」、「任務分派」獲得的責任;而校規與班規等「規則」則是責任的另外一個來源;與同學的約定也就是「承諾」,更是一種責任的表現等。原來我們的責任真是無所不在!

在課程進行中,最引起學生共鳴、最容易與同學發生爭執的部分就是「承諾」。像是原本要送同學自動筆之後卻反悔;本來約定好要一起去圖書館卻跑去打球等。同學們各個心有所感,分享了很多令他們相當生氣或傷心的真實事例。這正是我們應該使用思考工具的原因!

   透過承擔特定責任的思考工具,老師與孩子們一步步去思考承擔責任的好處與代價。除了顯而易見的好處外,更進一步去反思未履行責任所帶來的負面後果,以及發現責任帶來的挑戰與不變。不過在學習過程中,老師發現低年級學生對於「代價」一詞不太了解,因此在課程中改用「缺點」來說明。

   在教材包的故事中,那位阿雄深陷在應該要對班上負責完成打掃以及對志宏負責去操場打球的兩難局面,更讓學生了解到責任有時會互相衝突。孩子們大多的解決方法,則還是以對全班負責先完成打掃工作為主,並且與志宏另外約定時間,希望可以達到兩全其美的結果,大大展現出思考解決方法時的技術與智慧。

「因為我們年級愈來愈大,變得愈來愈棒,所以我們要負愈多責任。」這是在課程中,孩子分享與大家的話。我們總抱怨著年紀愈大、責任愈重,但卻沒有想到這是因為自己變得更棒的緣故。這句話也讓老師省思許久。對於未來關於責任的課程也有更多的想法。

   在進行這場「責任」的課程後,老師隨即可發現各組組長對於自己負責的工作更加用心,其他孩子也對於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更加「認命」(是因為深刻地了解這是自己該做的工作嗎?)。相信這節「責任」的課程,對於孩子們必能帶來相當的改變與成長,不只是學習,更是啟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