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5年第14屆全國公民行動方案競賽 評審老師的話
張茂桂老師
評審的過程是很快樂的、辛苦的經驗,看到很多年輕人的表現都已超過我們之前年代的同齡學生,同學們都表現的很傑出也各有所長,所以評審們要評分數時是很糾結的經驗,給予分數的差別也就是很主觀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幾個觀點,就108課綱而言,公民行動方案不只是108課綱精神的落實,更是走在108課綱之前,之所以能在108課綱推動類似的想法及理念,是因為基金會在前面已開疆闢土創下先例,所以很容易的在正式的國民教育中間找到一個繼續往下推廣公民行動方案的空間,所以基金會對於教育的改革及變化是走在時代的前面。
公民行動方案不只是公民課的問題,更是對學生的期望,希望學生能做到的事情是普遍性的,在整個學習階段都會出現,如主動學習、主動提問、主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團隊合作,都不只是單純公民課要學習的,基金會的公民行動方案就是這些理想的落實,遠超過公民課的意涵。
我們看到公民行動方案的參賽議題都是具有公益性的,這些公益性的議題有不同的範圍,有校園內的問題,例如廁所的照明和設備,還有別屆的議題如操場設備的改善,這是校園內公益性的問題;校園不是獨立於社區、社會而存在的,因此也會處理到學校與社區及周邊環境的公益性問題,例如南郭國小學校的重新找回公共空間,和基隆明德國中處理校門口亂停車造成交通安全問題,這也是連結了學校和社區的公益性;另外還有關於整個社會的公益性問題,例如關於家暴的議題。其實我在看這個家暴的行動方案時,一開始心中是有疑惑的,這是個社會上大的普遍性的問題,要如何由中學生的層次來進行行動方案呢?但是我在他們的行動方案中有看到同學們發揮創意,也看到他們想做的及改變的意圖。
接下來是同學的方案計畫都有議題性,就是可能有爭辨的、有正反不同的意見,從同學們的報告中可以看到,常常會碰到預算和社會、人情壓力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長大以後還會繼續碰到的問題。但是同學們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去感覺到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想去改變這些問題。例如從上廁所及上學交通擁塞、紅綠燈問題、海草的復育問題,就是在體驗過程展開探究與學習,提出改變的方案,這些都呈現從體驗出發來推動行動的過程,是非常難得的。
再來是,很多評審在提問時問到同學們參賽有什麼感受,很多同學都提到了感受,我認為這就是成就感。成就感來自於參與,來自事情真實的發生改變及看到效果。這些是學習的過程,能看見不同的意見及聽見不同的聲音,也能瞭解到成人的社會規範運作與理想是不同的。我觀察到最重要的是同學們會發現學習是有用的,不僅能夠帶來自己的成長,也能解決問題改變生活的環境。
再來,什麼是個好的方案計畫呢,除了公益性、議題性和成就感外,有一個需要面對的是計畫的複雜程度需要做比較好的規劃。例如,Youbike的設置就是相對單純的問題,但清空國有土地被佔用的違建、違停問題就相當複雜,涉及的面向及權力的運作,是非常重要及困難的議題,但在有限的時間及精力、能力下,要讓學生能用他們懂的運作方式及有限的知識及能力來處理的方案,問題的複雜度就應該需要下降;另外,處理家暴所涉及的面向及處理學校廁所設備不足的複雜度也不同。所以老師們在指導學生時,老師的角色是引導多於指導,重要的是維持問題的複雜度要在學生的能力及資源可以處理的範圍下,要讓他們能走出舒適圈,但是不能超過他們能處理的議題範圍。
黃啟倫律師
各位同學今天都做了非常精彩的表現,非常感謝各位老師及各位同學。我記得在2023年底親子天下網路看到教育部的新聞稿,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臺灣在公民教育與素養的研究獲得全世界第一名(註:2023 年 11 月 28 日,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EA)發布「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ICCS 2022)調查結果,臺灣八年級學生在全球 24 個國家、8 萬多名學生當中表現亮眼,「公民認知」成就平均 583 分排名第 1),將這個訊息分享給朋友,大家都認為這個結果是作假的。如果這些質疑的人能看到今天公民行動方案各位同學精彩的表現,一定也會贊同這個結果,不是第一也會是名列前茅。
第一個很重要的是,表現出與過去教育不同的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給別人知道,說服不贊同的人改變想法來支持我們,而這也是108課綱教育希望同學能學習培養的能力。
第二個重要的是,這不是個人的表現,而是團隊合作,希望藉由這個課程讓大家學到如何團隊分工合作,行動方案的開始本身就是團隊合作的開始了。在報告時不只要注意自己負責的部分,也要了解整個公民行動方案在做什麼,要注意其他人的部分,當同學需要時提供適時的幫忙說明或補充。
第三個重要的是,公民行動方案課程如同美國教材中說明的,希望培養小朋友在碰到問題時向公權力機關求助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在報告中明確說明誰有能力有責任去解決問題,會更能滿足課程原先設計的目標。
第四個重要的是,要能夠說明這個問題為什麼能吸引我,說明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值得我乃至其他人的關注。後續也能觀察提出這個行動方案政策計畫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大家的表現今天讓我非常驚艷,遠超過我們這個世代的同齡的學生,希望大家將來有興趣有經驗可以繼續參與競賽。
詹婉如老師
首先謝謝12隊的同學們提出這麼多重要議題的資訊,給我們這麼充實的一天。各位同學非常不容易,在高中課業繁忙之餘,還能做出公民行動方案。我是媒體人在「報導者」(作深度調查報導)服務,所以從媒體人的角度來分享,媒體如何思考,如何看見公共議題。我比較著重的是期待大家如何去思考問題,有好的思考才能發掘問題,產出行動方案。今天看到很多隊伍的同學們是由自身的經驗來出發,也花了很長的時間來進行這個方案,這是很珍貴的。
我想提出的一些觀點,也是媒體人常會自我警惕的,首先我們是不是真的能看見底層和弱勢族群真正的需求,我們這些知識分子要如何關心,要如何替這些底層的人們發聲,重要的是踏入田野調查,進行深度的訪談。在進行行動方案時傾聽是很重要的,透過傾聽才能獲知底層和弱勢族群真正的需求。
第二個是引發共感,這也是媒體人在報導時很關注的,當我們覺得這個題目重要,大家應該要來看我的這個報導,但是為什麼他們要看、要關心,當我能夠透過敘事說法,告訴大家問題很重要,應該要能夠被改善,這個敘事的方法、數據和論點,需要使閱聽人能產生共感、打動人心,下一步就是行動方案。因此要能提出有力的論述,強調公共利益的重要,進而提升大家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讓大家對後續的行動方案攜手共同來執行。
各位同學在推展行動方案時,可能詢問到里長、民意代表、政府機關時,他們表示會加強取締依法執行,但是這對媒體來說是不夠的,而是要能持續的監督他們如何加強取締、依法執行,在執行的過程中誰的權利會受到侵害,是否會因為人力不足而未被執行。這是媒體的職責,在推動行動方案時看到問題的根源,也應該要能夠徹底的執行,才是整個計畫大家期待看到的結果。
今天很高興看到各位同學在高中階段,面對這些問題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在高中階段在心裡種下一種子,未來在大學階段各科系學習能把這把刀磨得更銳利,很多事情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而是要長期不斷耕耘和努力才有機會改變。不要因為現在的行動方案無法解決這些問題而氣餒,而能將這些事情放在心理,認為道路安全、行人的權益應該要改善,未來後續仍要持續關注生活周遭的路見不平的事情。今天只是一個開始,祝福大家以後一起攜手同行,與媒體或在社會的各領域,產生更多公民該盡的責任與行動。
鍾元珧律師
今年很高興能看到大家的表現。第一個在議題的選擇上,公益性有小範圍的也有大範圍,我們同學從自身的感受開始,跟自己密切相關的議題,或是從鄰居或同學看到別人的感受來決定議題,甚至今天有二組提到無家者,這些不是我們身邊的人會發生的狀況,大家可以關心到不太一樣的人,這是議題的選擇上讓我蠻感動的。
這個議題的選擇可能也牽涉到最後行動方案能是否有具體的成果,會產生影響,當議題比較大的時候,要落實成行動,可能相對而言,要花更多的心思。反過來說,議題小也能從更深的角度來思考。今天有5組就是針對道路交通問題多與騎腳踏車自行車道有關,大家都聽過「行人路權」,雖然騎腳踏車的人要有腳踏車的權利或是開汽車的人要有開車的權利,這個就引到民主公民社會,存在著大家每個人都有利益,但這些利益之間可能會有衝突。
當提到憲法時,大家之後可以想一想,不是哪個權利的問題,是你有權我也有權,為什麼你的權利要比我優先,我們要如何看待權利衝突的時候,以及資源有限的情形下,我們要如何選擇,這個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問題。
我們希望同學在行動方案過程中,聽到別人說,或是找政府、里長、店家,或是在做問卷或訪談,會聽到很多意見,他們的意見是出於什麼樣的理由,是為了大家或是自身的出發點,這些道理是可以接受的嗎?要如何在這個過程中,分辨這些資訊是否要照單全收,或是因為有不同的立場所以有不同的意見,大家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如何取捨及判斷。還有資訊的廣泛收集及如何認識資訊也是很重要。
另外在可行政策評估時,可能會從很多利害關係不同的人的想法去分析,要如何分辨可行不可行,例如在做SWAT分析或優缺點分析時,有些優點很小、缺點很大,也可能有些優點很大、缺點很小,當在衡量之後如何比較,判斷哪個方案更好,這樣就可進入更深刻的看法。
面對有些困難的問題,大家可能會提到時間有限,但是因為要參加競賽活動,大家都希望能儘快完成。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困難的問題才要大家一起努力。社會的運動常都是很困難的,各位可以用更積極的想法,就是如何將一個困難的議題化成短、中、長期的策略方法,可能在行動方案是可以做短期的,中長期的則是如何讓這些想法能被持續性的推動下去。各位同學可以想想如何能讓這些行動延續下去,如引入更多人來加入,讓更多人感動,覺得這件事是重要的。而如何傾聽別人的需求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真正發現要用什麼方法,成為中長期都能持續推動下去,才能持續成為一個有進展的社會公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