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5新竹關東國小法治教育入班-鄭又綾律師

2025新竹關東國小法治教育入班-鄭又綾律師

講課心得:在關東國小和孩子們談「權威」

感謝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的統籌,讓我有機會至關東國小和五年級的學生們一起上了一堂關於「權威」的課。用比較貼近生活的方式,和學生們談一談這個在成長過程中常會遇到的概念。

第一節課,在課程一開始,我問大家:「你們覺得什麼是權威?」

學生們的回答很有趣,有人說是老師、爸媽,也有人說是「很會罵人的人」。這些回應讓我看到,對他們來說,權威常常和「誰可以管我」畫上等號。於是我慢慢帶領他們認識權威、權利與沒有權威的權力的區別,並引導學生使用思考工具。學生吸收力非常的強,馬上就能舉一反三,知道為什麼權威具有正當性,讓上課的我成就感滿滿。

第二節課,我們對權威之一的「法律與規則」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舉辦了一場簡單的模擬公聽會。

我請他們分成四組,分別是:學校行政、學生、家長、老師,討論題目是:「是否能帶手機到學校上課?」,學生代表強調手機可以用來查資料、聯絡家人,也有人提到下課時可以使用手機放鬆一下;家長組的意見分歧,有人贊成增進安全聯絡,也有人認為小學生還不需要手機;老師組則從教學現場出發,討論管理成本與公平性問題;學校行政組則從政策如何執行的觀點,務實的討論起:「若手機不見,誰來賠償?」的問題,並廣納另外三組的意見,進行內部表決。過程中雖然偶有吵雜,但大多能就事論事,彼此傾聽,參與度非常的好。

這次上課的經驗,對我來說是難得的體會。工作上,陳述要精準、節奏緊湊,話語通常是為了說服、為了立場。而在課堂上,需要的是引導、傾聽、甚至等待一個孩子慢慢組織想法、鼓起勇氣發言。和孩子們互動,提醒我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空間的創造,讓討論得以發生,讓不成熟的觀點有成長的機會。

這堂課不只是一次法律素養的推廣,更是一種角色的調整與視角的轉換。再次感謝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