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與公民素養

作者:吳璧純(台北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2012年大專院校民主基礎課程教學計畫
主要教材:民主基礎系列、公民行動方案
開課年度:101學年度第1學期
 

課程目標

  • 1)認識現代社會與STS的關係
  • 2)養成關心與探討STS議題的能力
  • 3)增進思考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公民素養
  • 4)具備公民行動能力

主題規劃

       希望STS教學藉由「公民行動方案之實施」,可以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知識辨識與判斷、解決問題、知識創新、同理心、溝通、關懷與關切公眾議題、法治程序與法令知識以及行動的能力。我們的學子在進入大學前大多在升學壓力下,汲汲營營記誦「精華」知識,大學的課程需要重構學生知識學習的熱情與方法,讓學生有機會關懷自己的生活與社區,讓學生成為「有靈魂」的優質公民。

實施對象(含學生背景、人數)

        101學年度第一學期,實際選修此門課之學生數為32人(外加1位旁聽生)。此門課為師資培育中心與通識教育中心合開之課程,學生來源包括:1)甄選入師資培育中心修習教育學分之各系、所二年級以上學生;2)全校2年級以上選擇通識課程的學生。

課程簡要規劃

1.本課程以議題討論的方式,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辯論、座談、演戲、資料評析、報告、影片觀賞與討論、公民行動方案設計與執行等以養成學生之公民素養。

2.本課程以大班與分組討論為主要教學方式,並以數位學苑,作為課後討論與交流之平台。

3.本課程有一討論教學助理協助帶領課內與課後線上討論,助理並於課堂進行教學影片拍攝工作。

4.參與本課程學生需:1)自行閱讀相關講義;2)蒐集補充資料;3)撰寫相關作業與反思三篇;4)進行期中分組口頭報告;5)規劃行動方案、蒐集資料與執行方案,並撰寫報告。

5.本課程透過課堂參與、反思、作業以及行動方案之歷程與成果等表現,評量學生之學習成效。

教學活動內容實施流程

第一至二週    探討「STS」的主要內涵與理論基礎    分享社會變遷現象之觀察;閱讀雷祥麟「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

第三週    探討「科學知識怎麼來?」B型肝炎、AIDS、免洗筷、蛀牙蟲    討論

第四週    生活議題(一):網路資訊可信嗎?(麥當勞的薯條可以吃嗎?、水的心情我知道) (1)短片觀賞與討論;回家作業:蒐集網路資訊3則,並上傳數位學苑

第五週    (1)網路資訊與批判思考探討;(2)生活議題(二)網路與生活(分組報告)分組討論與合作學習;回家作業:挑戰未來公民,隱私第13課第1題 

第六週    (1)生活議題(三):食物問題; (2)電影:美味代價  分組討論;影片觀賞

第七週    (1)生活議題(四):有機食品(分組報告);(2)生活議題(五):健康保健與美容(影片:美容科學追追追)報告與討論;影片觀賞與討論

第八週   (1)化妝品、健康保健食品之品管機制(分組報告);(2) 社會議題(一):環保與經濟發展的衝突(影片:RCA),口頭報告;影片觀賞;回家作業:反思心得一、預習挑戰未來公民—正義,第6、7和第8課(「匡正正義」之探討)

第九週    (1)RCA應否設廠;(2) 環境賀爾蒙(分組報告)辯論;分組報告與討論

第十週    (1) 塑膠製品回收系統(分組報告);(2)台灣環境保育的努力(影片:產房)報告;影片觀賞;討論;回家作業:反思心得二

第十一週 (1)社會議題(二):台灣海洋環境;(2)社會議題(三):從搖籃到搖籃 ;(3)開放議題討論 分組討論;生活產品設計;討論「代理孕母」論壇角色分配

第十二週    (1) 「代理孕母」論壇;(2)公共政策與立法;(3)柯媽媽汽機車強制險理解與角色扮演討論    論壇角色扮演;法令與立法程序探討

第十三週    (1) 柯媽媽劇情角色扮演;(2) 學校飲水機調查,角色扮演、討論、校園調查活動 

第十四週    公民行動方案(一):(1) 學校學生權益相關法規與程序;(2)介紹公民行動相關平台以及作法;(3)討論校園公民行動議題;分組討論

第十五週    公民行動方案(二):確定探討問題,分組討論;全班針對各組主題行動計畫提出問題與答辯,小組決定要採用的主題;回家進行釐清問題、蒐集資料、調查等活動

第十六週    公民行動方案(三):(1) 行動方案討論與修正;(2) 分配工作,分組討論可行方案,並決定一個要採取行動的方案

第十七週    公民行動方案(四):專題檔案展示與學習心得分享,分組展示與全班討論

教學策略應用

       本課程依課程結構與欲達成之目標,採用多元的教學方法,例如講解、大班討論、分組討論、口頭分組報告、辯論、角色扮演、調查活動、影片觀賞等。詳細活動敘述請對照(五)教學活動內容實施流程。

教學評量原則及指標

        素養或能力的養成,是發展來的,所以本課程的教學評量非常重視歷程評量,關注學生的參與與投入,並以形成性評量偵測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給予回饋;在評分方面,將平時成績(含課堂活動參與、課後討論、課前準備、反思作業與行動方案形成過程等)佔總成績的比例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四,除了學生的知識與能力表現,並重視其學習態度與努力情形。而總結性評量則是希望學生重組知識與學習方法,並利用本門課所學以口頭及書面報告的方式呈現,考核學生的具體成效表現,佔總分之百分之三十六。

教學實施後省思與調整

 (一)增加「正義」主題的探討
 (二)調整課程結構,讓「公民行動方案」的進行貫穿整學期
 (三)減少「公民行動方案」的主題數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